[本站讯]11月26日,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高级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郑炜明教授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和考古系师生举行了座谈。本次座谈主题为上博简《訟成》篇相关问题与古文“楚”字考据。
郑炜明首先作了“上博简《訟成》篇‘三俈’与唐虞史事新考”报告。他指出篇题应重订为《訟城》,并从训诂和编聨两方面对“三俈”一词展开释义。郑炜明也对“三俈”简上下文作了简单训释。他进而阐述了有虞迵乃帝舜的观点,并为同学们列举了多项支持证据。
随后,郑炜明简单介绍了所著论文《<甲骨文合集>第30262号“楚”字初考》的内容。他从“楚”字古文字形出发,推断该词的来源。当时的年代约在殷末,“楚”字字义发展经历了植物名、地名、族名、国名的演变。
在座谈互动讨论环节,同学们就古文考据的研究方法提出疑问,郑教授以顾颉刚与饶宗颐为例作了回答。他表示,两位先生研究领域十分广博,除史学外,还涉及艺术、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他鼓励同学们不被特定学科所限,开阔研究思路。针对有同学谈到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命名问题,郑教授介绍了饶宗颐的“华学”一说。在他看来,“国学”不是中国学问的专有名词,“汉学”易与“宋学”、“唐学”相对,“华学”则涵盖全球以中文写作的学问,其命名有着内在科学性。
此次座谈系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国际汉学系列活动历史分场,郑炜明的讲解给大家带来诸多有益启发。座谈表明,郑炜明教授对先秦文献的研究深入细致,同学们应开阔视野,不以朝代为限,拓展史学研究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