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源于矛盾,成于和解。2015年 6月,桐城市法院孔城法庭把六尺巷故事中的“礼让”精神融入诉前调解,引导矛盾双方对标先贤,将六尺巷精神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推出“六尺巷调解法”,运用“听、辨、劝、借、让、和”法则调解矛盾纠纷,取得良好成效。
今年3月,承办法官在受理黄某诉保险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一案时:一是听,认真听取原告方的诉求,对其所受伤害表示慰问,承诺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二是辨,释法明理,对原告诉求中不合理的部分予以说明,引导当事人充分举证;三是劝,用六尺巷故事劝导原告,让其减少对不合理部分的期望值;四是借,借力调解,运用被告代理人崇尚六尺巷精神的心理,让其做保险公司的思想工作;五是让,礼让为贤,由于保险公司不认可原告的误工标准,承办法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保险公司换位思考,先让一步。六是和,握手言和,此案最终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方式和解。
“其实对法官来说,审判更简单,但调解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以六尺巷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的‘六尺巷调解法’,不仅为当事人节约了诉讼费用,也培育了当事人礼让的美德,真正达到化解矛盾促和谐。”桐城市孔城人民法庭庭长张诚说。今年以来,桐城法院案件调撤率为58.85%,同比上升8.2%。
如今,六尺巷文化已经从法院的调解法,逐步形成为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桐城市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六尺巷文化育基层善治
“老房子重建我肯定同意,村里这是为我们老百姓着想,最好重建的房屋设计让我们所有村民先看看。”“我们在外打工,没时间跑建房的事,能不能在村民中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建房的理事会?”村民说事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汪河村党支部书记毛立新当即表态:“我们村两委一定做好大家的服务工作,让大家无后顾之忧。”黄甲镇汪河村破旧不堪、长期无人居住的45户老房的拆、建相关事宜,就这样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大家敞开说、共同议,所有事项在村民说事会上一次高效全票通过。结合六尺巷旅游发展,重建后的汪河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子美了,村民也富了。
六尺巷文化在桐城市基层治理中不断升华开花结果,融入群众说事会、村规民约、积分制度,形成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内涵的自治之路。
以六尺巷文化为引领,由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五老”、群众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群众说事会,聚焦群众发展之事、民生实事、邻里琐事,急事马上说、缓事定期说。按照说、商、办、评四步说事流程,广泛征集“说”的事项;召开庭院恳谈会、楼栋议事会,充分讨论、反复酝酿,汇集“商”的意见;通过干部领办、群众共办、社会帮办,聚集“办”的力量;采取群众评价、组织评定,收集“评”的结果,引导村民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有事谦和礼让敞开说、遇事明理多协商、以和为贵齐心办、成效众人评。建立说事事项、商议情况、承办责任、办理结果、满意评价“五个清单”,确保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群众的事群众评,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
翻开黄甲镇水岭村的村规民约,处处蕴含着六尺巷文化,体现出“和为贵”的处世理念和“谦和礼让”的做人美德,规范群众行为举止,让干事创业、做人处世有尺可依、进退有据,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在镇、村、基层政法单位设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
“积分就是积德。”新安渡村村民说。以六尺巷文化为切入点,以党建引领信用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行基层治理积分制,构建分值设置、积分登记、积分应用于一体的积分管理体系,将平安建设、见义勇为、移风易俗、笃守孝道、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等作为正向积分,在村(社区)设立积分超市226个。积分可兑换电饭锅、自行车、食用油、肥皂等生活用品,享受医疗、教育、养老、金融等7类 22项公共服务政策福利,激励引导群众以善行、仁爱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自觉养成向上向善的行为习惯。
六尺巷精神助根植文明
行走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六尺巷的影子:马路标牌写着“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街头墙壁画着六尺巷的漫画;政府办公楼过道写着“你争我争,伤情伤身”;法院墙角六尺巷故事漫画旁写着“六尺于心,心宽者无界”;社区楼宇是“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翻开孩子们的书本,可见六尺巷的故事。在公园、广场、景区等人员聚集场所建有六尺巷文化墙,处处可听到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
田律师是外地人,在六尺巷精神的感染下,近日专门来到六尺巷古迹,聆听法官详述六尺巷的故事,对张英谦和礼让的胸怀十分敬仰,深受感动后努力做当事人的劝解工作,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在桐城,礼让和谐已入民风。文昌街道碧峰村李湾村组高某准备把土坯房翻新成三层楼房,发现会影响邻居李家的采光后,自愿降低一层楼。高某坦言:“六尺巷的故事让我心生触动,先贤的礼让故事使我将心比心,远亲不如近邻,和睦万事顺。”
黄甲镇水岭村党支部书记章生权“霸气”地说:“我敢说,现在没有我们村干不成的事:村里的六尺巷文化墙该修整了,给30个人打电话,30人立马就能赶到;村里要修路,村民主动提出被占菜地不要补偿。”正说着听到他手机信息声,“看,微信转账2000元,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得知村里要修路转来的!”水岭村村民说:“六尺巷的故事不知不觉已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规矩。村里的大小事都是村干部先干、先让,文化墙该修了村干部带头先干,要修路了村干部先出资、让地。村支书章生权曾是做工程项目的老板,从小深受六尺巷故事的熏陶,凭着一腔热血回到这偏僻的山村,带领村民致富、修路,我们信任他。干部为我们想‘三尺’,我们也要回馈‘三尺’”。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桐城市坚持弘扬以礼为先、以和为贵、以让为贤,以六尺巷文化润民风。搭建“六尺巷德邻社”“彩虹之家”“红色港湾”等基层德治联盟。创作以六尺巷为题材的歌曲、黄梅戏、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建设六尺巷文化墙,定期开展六尺巷文化系列宣讲,将文明礼让纳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以及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评选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六尺巷包容、礼让、谦逊、大度的文化内涵,启迪群众传承发扬宽厚仁爱、互谅互让、强者先让、和谐礼让的做人美德,营造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事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礼让的浓厚德治氛围。
来源:《长安》杂志2023年第8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