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泊在港口的日本海军潜艇,艇上竖起了大功率电台天线进行通信系统调试。远程通信能力对需要进行远洋攻击的大型潜艇至关重要。
为了应对美国这个强大的对手,日本海军在舰队数量、质量和技术上进行了大量准备,目的是为破坏敌方、同时保障自己的交通线,并且配合水面舰艇进行远距离侦察任务。但日本潜艇的数量不仅无法支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阔水域的作战需求,就连在日本近海都捉襟见肘,在质量上也没有保证可言。日军舰队的中型潜艇主要用于本国近海的防御,数量少而且十分陈旧。作为主要力量的大型潜艇具有高速、航程远、体积和排水量大等特点,可正是庞大的体积加上一些技术缺陷造成了它机动性差和下潜准备时间过长。相比之下,美国的潜艇性能却在不断提升,这些对于日军而言都是严重威胁。国内外的形势对于日军潜艇也越来越不利,德国海军副司令鲍尔.温内克造访东京时,就曾评价日军的潜艇“很糟糕”。首先,在遇袭时体积过大造成水下操纵性和灵活性差,因而更易受创;而且其水声和雷达方面的装备确实过于陈旧。对此日本海军方面也承认比起美军潜艇,日军在设计和装备上都显得不足,造成的结果是还没来得及接近目标就会被发现和遭到攻击。
然而,日本海军对载机潜艇执行侦察和攻击任务这一作战模式却显得情有独钟。早在1927年,日本海军就利用伊-21号潜艇和“横厂式一号”载机进行了试验。二战爆发前夕,新的水上飞机又陆续在吨位更大的伊-51、伊-5和伊-6号等潜艇上进行了试验并陆续进入日本海军列装服役。至此可以看做是日本海军“潜水航母”作战力量的初步建成,而这也是其他国家在二战中虽有试验却未曾实际做到的。载机潜艇在日本海军的作战活动中大行其道,也是跟日本海军将潜艇作为与大型水面舰艇协同和远程侦察力量使用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太平洋战争伊始,日军的潜艇和搭载飞机这一组合取得了主动地位,日军不但精选出27艘潜艇配合实施突袭珍珠港,还参与了对夏威夷和美国本土近海海域航行的货运船只的袭击,其中由海军少尉横田击沉的“辛西娅.奥尔森”号货船是二战中第一艘受到潜艇攻击的美国船只。但除此之外,日军潜艇的侦察任务执行得并不顺利,其中一艘伊-7号潜艇在1941年12月10日被美军SBD-2俯冲轰炸机击沉。
“卡斯帕-亨克尔”U-1水上飞机,美国海军曾购买一批该型飞机,载于S-1级潜艇上用于潜艇搭载实验。S-1是美国海军当时唯一能搭载飞机的潜艇。在良好天候和海况下,4个人用1分钟时间就能把它放飞。日本海军也购入一批U-1用于相关研究。
日本自研的96式水上飞机广泛用于潜艇搭载。其缺点是组装时间太长,需要潜艇在水面上暴露20分钟才能完成放飞准备工作。二战中,96式早期用来监视,后期用于训练。
高速航行中的日本海军伊-68和伊-70潜艇。两艇都参加了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但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伊-70还在偷袭过程中因故障沉没了。
就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就开始研究利用潜艇搭载海军飞机执行战略打击任务的可行性,日本海军司令部也把它列为40年代作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本指派手下黑岛龟人大佐着手制订由大型载机潜艇编队执行这种突袭任务的作战计划,而在计划正式提交之前,日本海军总参谋部铃木良雄等人也对计划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几艘大型日本潜艇也在珍珠港之战后游弋到华盛顿、俄勒冈、加州沿岸以及哥伦比亚河口处伺机待发。1942年2月到3月间,日本海军伊-9、伊-15、伊-17、伊-19、伊-25以及伊-26号潜艇前往北太平洋区作战,其中除伊-26号以外都搭载有水上飞机。2月间,伊-17号前往加州门多西诺角角靠近布伦特礁水域,用鱼雷和舰炮击沉了“埃米迪奥”号油轮;12月24日几乎在同一海域重创了“拉里.多赫尼”号油轮;2月23日伊-17号又炮击了位于加州高乐蒂港的美国巴斯德尔石油公司的炼油厂,这对于当地民众不仅是次极大的心理重创,同时也暴露出美国海岸防卫体系的薄弱,但却鲜有人能意识到这一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这是自1812年以来130年间美国本土首次遇袭。
随后,日本海军伊-15、伊-17、伊-26号潜艇又在美国与加拿大附近水域不断发起攻击,先后向美国和英国船只发射了鱼雷,并炮击了位于伊斯特万海岸的灯塔。1942年10月,日军伊-25号潜艇在11日巡逻返航途中临近日本本土时击沉了苏联的L-16号潜艇。在澳大利亚领海和印度洋水域,也活跃着日军潜艇的踪迹,其搭载的水上飞机不断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大城市上空进行侦察,并不断将触角伸至东非马达加斯加和索马里,甚至远至欧洲。如在1943年7月6日,伊-8号就曾抵达位于法国布雷斯特港的德军潜艇基地。
袭击珍珠港时,日本还派出了袖珍潜艇部队,释放了5艘“甲标的”袖珍潜艇渗入珍珠港内发动袭击,但一无所获,4艘被击沉,1艘被俘。
日本海军大型潜艇施放水上侦察机。水侦扩大了潜艇的“视野”,为及早捕获目标提供了保障。
为袭击美国而诞生的伊-400
除制定对美国舰队的主力决战计划外,日本也在密谋袭击美国领土的计划。显然,如果能够利用载机潜艇突袭美国本土大型城市,那么不但战果将进一步扩大而且更具战略意义。而要想实现这一远程突袭计划,核心乃是具备任务执行能力的新型“超级潜艇”,即伊-400“特级潜艇”(简称为特潜“SenToku”)项目。这种大型潜艇必须能够运载特种攻击任务的飞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于一种“水下航母”。这种潜艇可悄无声息地从任意海域发动攻击,然后再不留痕迹的撤离,以二战那个时代的角度来看,这一设想看起来完全足以催生一种超时代的隐身战略武器。
实际上,当时的日本海军已有一批可携带一架小型水上飞机(如91式、96式以及横须贺E14Y零式水上飞机)的潜艇,但伊-400型潜艇的概念无疑更进一步。伊-400所携带的载机不再肩负有限的海面侦察任务,而可以用于执行纯粹的攻击性任务。由于这种攻击机载弹量大,重量更重,潜艇也就相应的需要空间更大的机库和更长的滑轨,排水量势必需要加大。日本载机潜艇配备的标准起飞滑轨长度约在25至30米之间,而伊-400型潜艇的飞机滑轨则长达近50米。考虑到不可或缺的两架飞机组装空间和起飞准备空间,潜艇上的机库也必须设计得更宽敞才行。
1942年1月13日,袭击美国本土的作战计划正式提交到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本部,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建议:首先,用于执行攻击任务的飞机必须可携带至少一枚航空鱼雷或800千克的航弹;其次,载机潜艇的航程应至少达到40000海里,而且要配备两架以上攻击机,所以伊-400型潜艇的设计建造必须与其载机的开发配套同步进行。
从这份作战计划来看,最大的挑战首先来源于新型潜艇的航程。40000海里的航程意味着这艘潜艇完全可以在不用中途补充燃料的情况下,在日本本土和美国西海岸之间往返3个来回!或者说,从日本本土出发,抵达地球上海洋任何一点后完成返航。而当时日本海军在役的潜艇中,伊-5型大型潜艇仅仅能在10节的水面航速下实现24000海里的最大航程,其设计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为满足作战需求,潜艇水上飞机的搭载量须增至2~3架,图为搭载1架水上飞机的伊-16级潜艇线图。
被称为“赌徒”的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
伊-400级潜艇线形图
无论如何,日本人还是在1942年3月完成了伊-400型潜艇的基本设计。经过一系列修改,于5月17日正式完成提交。伊-400型潜艇的排水量由最初的4550吨增加到5223吨,搭载的飞机由2架改为3架,机库直径定为3.5米、长度为34米。潜艇设计确定后也开始了搭载飞机的研发。1943年1月18日,伊-400型潜艇首艇伊-400号在高度机密的条件下在吴海军码头投入建造。其余同级艇的开工时间分别如下:伊-401号(1943年4月25日,佐世保)、伊-402号(1943年10月2日,佐世保)、伊-403号(1943年9月29日,神户)以及伊-404号(1944年2月,吴港)。
按照1942年6月提出的建造计划,伊-400型潜艇原本计划建造18艘之多。然而,山本五十六再也无法亲眼见到这一庞大的建造计划真正实现的那一天——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在他前往所罗门群岛前线视察途中被美军飞机击落。山本死后,伊-400型潜艇的建造数量也被削减为9艘。伴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战局的不断恶化和物资供应的短缺,伊-400型潜艇的建造工作也在不断延误。到了1943年中期,连最基本的钢材供应都一度中断。第五艘伊-400型潜艇开工日期到来之时,建造工作终于难以为继了,此时连伊-404号的建造都无法完成。最终,只有伊-400和伊-401号艇真正入役,伊-402号则于1945年7月24日在佐世保完工。但就在三周后日本宣告投降,伊-402号艇从未正式服役。
到了1944年,轴心国的战场处境已经十分险恶。日本非常清楚,一旦德国崩溃,欧洲战场上的盟军将通过巴拿马运河长驱而入抵达太平洋战区,因此及时摧毁这一关键通道就变得极为迫切。利用伊-400型潜艇装载特种攻击机实施攻击也就成为了确保任务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
1944年12月30日,伊-400号潜艇顺利完工,配备了雷达的伊-400号也成为了体现二战时期日本海军潜艇最新技术的代表。该艇的外观设计十分特别,其舰桥和指挥塔的位置不在甲板正中,而是左偏2.2米。为了平衡,巨大的机库则右偏0.6米。这么做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在以2节低速水下潜航时,潜艇必须7度右舵才能保持直线前进,鱼雷攻击时更是必须考虑艇体左转和右转半径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在潜艇进水的时候,如何保持艇体平衡更是关键的问题。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该级艇耐波性较好,完成紧急下潜动作仅须56秒。艇上共配备21名军官和174名艇员,艇体外表面还涂覆了用于抑制航行噪音的消声涂层,而在机库下方右舷内外两层壳体间有一个特殊的工作舱室,用于检修测试飞机发动机,旁边是机载弹药库,可储存4枚航空鱼雷、15枚炸弹以及航炮用的炮弹。耐压壳体里面还有一个弹药库,装有更多的弹药和潜艇自身使用的高射炮弹。
作战时,潜艇搭载的水上飞机会从液压舱门里拖曳出来,在前甲板上组装好,加油挂弹,最后用前甲板的一部26米长的弹射器发射升空。任务完成后,飞机会降落在潜艇附近的海面上,用艇上的大马力吊车回收入库。
该艇的最大特点还是在于航程。伊-400号的作战航程为37500海里,比40000海里的设计航程略短,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容纳第3架飞机而增大了机库空间造成的。凭借艇内超大的储油空间,伊-400号潜艇可以在不经加油的情况下完成1.5次环球航行!考虑到当时日本海军使用的柴油等级远逊于美军,如果能改善艇内燃料的质量,那么伊-400号还能显著延长其航程指标。潜艇在水面航行时依靠4台5660千瓦柴油发动机,水下航行时由2台1764千瓦的电动机驱动。26米长的飞机弹射滑道一直延伸到机库入口。
日本海军水上飞机返航后,在潜艇附近海面降落,然后由吊车回收入库。
日本海军伊-400级潜艇侧视图
伊-400级潜艇上配备了多种功能不同的雷达设备和天线,雷达接收机就达五套。以当时日本的电子工业水平,这些雷达和雷达告警接收机已经是最先进的了。外观最醒目的要属安装在指挥塔围壳后方140毫米火炮左舷侧、收纳在甲板内的远程雷达天线。当潜艇上浮后雷达天线竖起时,其高度可达12.9米 ,这样可以确保远程收发无线电讯息。指挥塔围壳上还装有另一部固定式无线电天线,可供潜艇处于潜望镜深度航行时进行短距离无线电通信。此外艇上还安装有一套用于雷达告警和无线电定向功能的天线。
伊-400号潜艇的武器系统也非常值得一提:甲板上在指挥塔围壳后方位置安装了一门140毫米甲板炮,舰桥上装有一门25毫米防空炮,机库顶部还配备有3门三联装25毫米防空炮。除了火炮武器外,艇上共设有8部艇首鱼雷发射管,分别位于艇首上方和下方,艇尾则未安装鱼雷发射管,艇上共可携带20枚533毫米鱼雷。当然,其主要的作战武器是机库搭载的3架爱知M6A1“晴岚”水上战斗/轰炸机,飞机可携带450毫米直径的空投鱼雷,或800千克级、250千克级炸弹。
伊-400级潜艇围壳特写,其上集成了日本当时所能制造出来的最先进的雷达及电子天线。
伊-400虽然体积庞大,其水下操纵性能却还不错。相比较当时大多数潜艇采用的传统圆柱形艇体,伊-400号类似于双筒望远镜的横截面无疑带来了更良好的航行稳定性。虽然机库不对称带来了偏航的问题,但高效率的操纵舵面使其转向相当灵活,平衡水舱可使潜艇在水下指定深度悬停。伊-400型潜艇还装有陀螺仪及相应的操纵系统,潜艇在水下悬停时,可精确操纵螺旋桨正转或反转,补偿洋流造成的潜艇位移,让潜艇在原地不动。
除此之外,日军还计划建造10艘AM级潜艇,每艘可搭载2艘“晴岚”攻击机,第一艘AM级潜艇于1943年2月在川崎船厂开工。AM级潜艇和伊-400级潜艇一样,也装有机库,只是载机量较少,海上自持力为90天。
伊-400级潜艇的艇首鱼雷发射管
“晴岚”水上攻击机早期型,后座乘员可操纵1挺向后方射击的13毫米2式机枪。
“潜水航母”的爪牙
自从一战结束后,世界上最顶级的海军专家都在琢磨如何能更好的利用潜艇搭载飞机,首先就是如何能扩大潜艇的观察范围。其他国家逐渐对这一领域意兴阑珊,而只有日本始终抱以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水上飞机已不再单纯地是潜艇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它本身已成为具有一定攻击性的武器。
海军潜艇搭载攻击机的构想首先来自于日本海军总参谋部,酝酿为即将爆发的太平洋战争打造一种特殊的进攻性武器。这种战术思路的转变导致了“晴岚”水上飞机的问世,自从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力图使特种攻击机发展成为潜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种有能力对常规空军鞭长莫及的美国城市和重要战略目标进行有力打击的战略武器。
很快地,关西本部制定了代号“丸谷”的飞机设计要求,要求大型的远洋潜艇要做好搭载和发射特种攻击机的准备。日军设想攻击行动步骤如下:潜艇发现目标后开始接近,一旦进入空袭的有效半径内便立即发射飞机,随后下潜。飞机完成空袭后返回约定地点集结,降落在潜艇附近。潜艇起吊飞机入库后便再次潜入水中。由于空袭飞机来无影去无踪,行动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美方而言与其说是实际打击不如说是心理重创。同时还建议建立更先进的海军基地,以便空袭后能及时给予飞机炸弹、燃料等方面的补给;或者可选择为潜艇安装鱼雷发射装置作为替代方案。
1942年初春,日本海军航空本部和爱知公司展开了会谈,会议旨在确定水上飞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爱知由经理青木带队,他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就专为日本海军研发飞机。日军深信一艘潜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所搭载的飞机的性能,飞行性能足够优良才能成功躲避拦截,这样的话就要求飞机在4000米飞行高度上最高速度应能达到300节;而且从太平洋沿岸起飞后需向美国腹地纵深挺进,飞机也必须保证有1440千米以上的航程。
1942年5月15日,日本海军正式公布了“17-试”(即“17-试试验型攻击轰炸机”)的设计要求。飞机在爱知工厂定名为AM-24,后正式改为M6A1,14个月后名称前增加了“晴岚”两字。经海军同意,动力装置采用由德国戴姆勒-奔驰DB601发动机基础上改进的爱知“热田”12缸油冷倒V型发动机。考虑到飞行中需要投弃浮筒的紧急情况,因此浮筒设计为可拆卸式以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这样特级潜艇也作相应改动,在弹射器两边增加了两道凹槽以便于装卸浮筒和安装拖动滑车。
飞机的建造进展得比较顺利,1942年8月间造好了M6A1原型机同比大小的木制模型,用来改进机翼和尾翼的折叠方式。设计为机翼可液压驱动向后旋转90度,同时机翼前缘向下旋转这样机翼可以平贴于机身侧边;水平翼外端手动向下折叠,垂直翼翼尖向右侧折叠。经过以上操作,机身尺寸有所减小,宽度为2.46米,高度为2.1米。飞机连接部位表面覆以磷光涂料以便夜间条件下组装拆卸。潜艇上浮之前,先启动润滑油预热循环系统进行飞机预热,待潜艇浮出水面后,在4名人员配合下,先组装机身,时间可控制在4.5分钟内;然后安装浮筒,需要2.5分钟。
M6A1型飞机除机翼翼尖为木制、胶合板覆层和漆布表面制造外,其他部位为传统全金属设计。副翼、升降舵和方向舵均为纤维布表面。特别设计的金属表面双缝襟翼,可使飞机实现最理想的水上迫降。襟翼的末端有90°的旋转角度,可在降落或俯冲时调节起到减速板的作用。两名飞行员共用一个座舱,舱盖为两段滑动式设计。最初机上武器设计包括一个前置的固定架式口径为7.7毫米的机枪和一个后置的活动架式机枪,但从1943年1月后机上只保留了位于后方的13毫米2式机枪。飞机设计可携带单枚850千克的91式2型空投鱼雷,或者是单枚800千克级炸弹,或者是2枚250千克级炸弹。
正式服役的“晴岚”水上攻击机侧视图。下图为“晴岚”水上攻击机艇内收纳时的机翼折叠示意图
M6A1-K“南山”型教练机,由于不需要进行水上降落,该机拆除了浮筒。
1943年初,爱知航空机在名古屋的永德飞机厂造好了6架原型机,最后的2架被改成教练机,最初命名为“晴岚-改”,后来改为M6A1-K“南山”型(训练用攻击轰炸型)。除可伸缩起落架外,M6A1-K型飞机其他机身部件都不能折叠。因为飞机不带浮筒易造成失衡,也因此去掉了安定翼的上端,除此之外,与标准机型并无二致。
1943年11月,爱知的永德制造厂完成了第一架“晴岚”原型机,次月开始飞行试验。次年2月第二架原型机也开始了飞行试验。但在日本,此时有传言说“晴岚”的设计人纪夫尾崎团队抄袭了横须贺空技厂的D4Y“彗星”型俯冲轰炸机的设计。事实上最初的确是有借鉴D4Y型机的打算,但随后就发觉不太可行。虽然“晴岚”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空技厂的制造经验,但两种飞机并无任何外在相似性。爱知由于没有AE1P“热田32”型发动机的货源,只好以次选的“热田21”型代替,后者起飞时转速2800转/分钟,功率1030千瓦;1700米高度时转速2600转/分钟,功率919千瓦;5000米高度时转速2600转/分钟,功率949千瓦。虽然没有保存下来的飞行试验结果,但估计应该是较令人满意,因为第二年春,永德制造厂就开始制造模具和设备准备批量生产。第3架和第4架原型机几乎同时造好,这两架安装的是“热田32”型发动机,命名为M6A1-K“南山”。
首批M6A1-11型“晴岚”量产机于1944年10月完成制造,另外4架于12月7造好,这时名古屋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永德制造厂受损严重被迫停产。正当永德逐渐从灾后恢复并取得生产的突破时,美军又对当地进行了空袭,这使得众多制造分包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形势变得更为恶劣。由于担心袭击接踵而至,永德制造厂已逐渐将其生产线进行了分散,正当准备重新生产时,5月17日美军空袭果然如期而至。日本海军不得不对潜艇搭载飞机作战效果重新评估,相应地调整了武器的优先发展顺序,于是“晴岚”彻底停产了。
美国空军博物馆中展出的“晴岚”水上攻击机
日军投降后,美军人员查看废弃的“晴岚”水上攻击机。
“晴岚”M6A1潜艇载机技术数据
“晴岚”登艇
1944年年底,伊-400号潜艇完成建造,次年1月8日伊-401号也完成建造。至于伊-402号艇,日本决定将其改造为一艘水下原油运输船,以冲破美军封锁把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运回本国。伊-404号的建造已完成了95%的进度,预计在1945年3月间完工。与此同时,日军决定暂停伊-405号的建造,而对于伊-406号和伊-407号这些远期规划则已放弃。
停止伊-400型潜艇建造的决定也影响到了AM级潜艇的制造计划,后者的生产不得不压缩到四艘。伊-1号于1944年6月10日在神户下水,尽管只完成了三成进度。伊-13号于12月16日建造完成,成为第一艘完工的AM级潜艇。伊-15号的建造在完成了95%的情况下也被放弃了。所以日军此时手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可以搭载飞机的潜艇,因而也没有理由再大量生产艇载攻击机。“AM”项目中止的时候,估计有44架飞机已完成了生产,但由于装配线遭到破坏,到1945年3月底只有14架“晴岚”机交付使用,其中6架是永德制造厂完成的。
1944年秋,日本海军组建了一支特别陆军航空队来执行潜艇搭载“晴岚”机的飞行任务。无论是艇员还是飞行员都经过了精挑细选,而且着重考察他们以往的战斗经验。12月15日,日本海军总参谋部任命有泉辰之助为第一潜艇分遣队潜艇载机编队(即631航空队)的指挥官。这支小型舰队包括了伊-400号和伊-401号,以及伊-13号和伊-14号AM级潜艇作为支援,共可搭载10架“晴岚”机。
伊-400和伊-13号于1944年12月相继完工后随机前往日本海西部,横须贺航空队海军航空兵开始利用两架“晴岚”型水上飞机进行艇上安装及测试。把“晴岚”机折叠并塞进潜艇的机库一开始就遭遇到了重重困难,主要问题在于,伊-400号原有设计的两个机库在建造过程中被改成了三个,好在这个问题被吴海军兵工厂的工程师及时解决了。当1号和2号飞机的浮筒按照原有设计和飞机主体放在同一舱室时,3号飞机的浮筒则需要被拆下来并安放在2号和3号飞机舱室之间的舱壁上。当问题解决后,弹射试验也于当年12月20日在广岛附近的岩国空军基地展开。
潜艇首次出海训练是从1945年1月开始的,以后多次在吴县以南的濑户内海进行,而“晴岚”的飞行训练则选择了福山海军基地。由于临近的山脉影响了投弹训练,飞行员们从抵达的第一天就开始抱怨这个训练基地。3月5日,631航空队又转移到了岩国附近的屋代岛。然而由于沙滩距离机场跑道太近,日军机械师们很快发现当飞机螺旋桨转动时,砂砾会被风卷入发动机和飞机部件的缝隙中,因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3月19日训练再一次中断了——在一次美国海军航空兵突袭岩国期间,伊-400号当时正躺在干坞中,大部分艇员不在战斗岗位,但是有部分防空炮还是能对低空扫射的美军战机开火,起到了部分防御作用。一枚炸弹在伊-400附近爆炸,溅射的弹片造成潜艇外壳部分受损以及两名艇员死亡。伊-13和伊-401号紧急出港,在到达水深安全水域后紧急下潜以躲避打击。而伊-14号在一天前就离开岩国港进行为期十天的训练,幸运地躲开了这次空中打击。3月30日和31日,美军出动数架B-29重型轰炸机对日本濑户内海西部水域进行布雷,这一片海域被完全封锁,631航空队和潜艇只能在次月2日转移至广岛。
伊-400级潜艇装备的140毫米甲板炮可用于对海对陆射击
“晴岚”原型机正面视图,该机的浮筒线型经过了优化设计,最大程度减小空气阻力。
去大连找油
由于美军潜艇和巡逻机击沉了不少从东南亚向日本本土运送原油的船只,柴油和航空汽油的补给被严格管控,甚至“大和”号超级战列舰及其护航舰队都因燃油殆尽被困在吴市。在有泉辰之助的坚持下,他终于从海军军部的油罐里要到了最后一部分剩余——2000吨柴油,但这也仅仅只能装满一艘伊-400型潜艇的油舱。万般无奈之下的有泉命令伊-401号开往最有可能获得大量燃油的中国大连港。于是潜艇经过一些上层建筑的伪装,乔装成一艘护卫舰出航了。4月12日,当伊-401号经过本州岛和九州岛之间的海峡时不慎触雷,被迫回港修理。当伊-401号艇回港后,有泉让船厂将伪装用的上层建筑搬到伊-400号上,伊-401号在修理过程中则加装了一条通气管。最后,另外的三艘同级潜艇都加装了该设备。伊-400号在4月14日出发,继续着伊-401号没有完成的任务。途中潜艇发现一艘商船在同一航线航行,艇长日下俊夫决定跟随商船前行,这样可以降低自身的触雷风险。不出所料,一枚磁性水雷被商船触发。出于安全考虑,伊-400号跟上了另一艘同向的商船,这一次商船船长非常谨慎,航行有如龟速,日下俊夫只能命令潜艇加速前进。最后,伊-400号如愿带回了1799吨油料。有泉如法炮制,于4月1日又派出伊-13号和伊-14号前往朝鲜镇海以同样的方法获取油料,5月28日,两艘潜艇均满载而归。这样,燃料的问题总算是暂时解决了。
第一潜艇分遣队的潜艇和631航空队的载机在5月2日开始了联合演习。1945年5月11日,在伊-13号和伊-14号的护卫下,2艘“特”级潜艇离开吴县军港,穿越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前往第一潜艇舰队的主基地——京都舞鹤港,计划在七尾湾和“晴岚”机进行实战演习。其间花了6周时间专门用于飞机的弹射起飞训练,日军发现从安装浮筒到所搭载的三架飞机全部升空总共需要30分钟,但有近一半的时间花在了第三架飞机上,因为将它从机库里移出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如果不安装浮筒的话,从潜艇浮出水面到飞机起飞后潜艇再次下潜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只有14分半钟。
伊-400搭载的水上飞机起飞准备流程示意图,第一架推出机库之后,第二架才能进行起飞前准备。
伊-400级潜艇两架“晴岚”同时出现在甲板,两架飞机折叠的机翼没有打开,并未进入弹射状态。
日本设想的空袭巴拿马运河船闸作战方案:为迷惑守军,伊-400潜艇在抵达巴拿马运河后,所携带的“晴岚”水上攻击机要从南美洲上空绕到大西洋,然后从东北 方袭击巴拿马运河船闸。
伊-400级潜艇技术数据
破产的奇袭运河计划
1943年,盟军在所罗门群岛和瓜岛对日军进行了猛烈进攻,日军节节败退。为了打击盟军的后勤线,日本人开始构思袭击巴拿马运河的计划。当年8月,在检阅过拉包尔的驻军后,日本海军总参谋部负责该计划的山本亲夫以及隶属于海军总参谋部的潜艇部队参谋藤森康夫一致决定,对巴拿马运河实施毁灭性打击,以切断盟军的海上生命线。
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战略水道,对于美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前,美国政府就开始筹划在运河区域建设要塞,保护巴拿马运河的安全。在二战期间,巴拿马运河区的谢尔曼要塞装有大口径海岸炮,完全可以与重型战列舰编队对抗。这意味着日本派出少量水面战舰对巴拿马运河进行奇袭是不可能成功的。
想要通过常规空袭来瘫痪巴拿马运河,也困难重重。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军也加强了巴拿马运河区域的防空力量。但总的来说,日本觉得空袭仍有一定的可行性。能从日本出发,隐蔽接近巴拿马运河附近的,只有伊-400级潜艇。伊-400携带水上飞机到离目标足够近的海域上浮,然后便可释放战机进行空袭。
然而由于条件所限,直到1945年初日本海军也只有两艘伊-400可以投入使用。为了增加出击飞机数,日本将伊-400级的载机量从原先的2架增加到3架,伊-13和伊-14号大型潜艇也重新设计,机库可容纳2架飞机。这样,日军的奇袭舰队就可以拥有10架“晴岚”型水上飞机,对巴拿马运河的船闸进行空袭。
负责巴拿马运河突袭行动总指挥的是日本海军大佐有泉辰之助。太平洋战争初期,有泉指挥伊-8号潜艇在印度洋海域游弋,期间的战斗记录臭名昭著,曾有过射杀沉没商船上漂浮的幸存者的行为,甚至还枪杀本艇捞起的盟军船员。奇袭舰队的潜艇艇长分别为:伊-400艇艇长久坂俊夫、伊-401艇艇长南部真生、伊-13艇艇长大桥胜男、伊-14艇艇长清水。
在训练基地附近海域降落的“晴岚”靠近岸边,准备拖曳回收入库。
日军第631航“晴岚”航空部队官兵合影,照片拍摄于1945年5月20日,前排中央端坐者就是巴拿马运河突袭行动的总指挥有泉,此时日本已是山穷水尽,“晴岚”部队的最后战斗也只能孤注一掷了。
早在1943年下半年,日本海军就已经开始了巴拿马运河突袭计划的情报搜集整理工作。巴拿马运河修建过程中曾有日本工程师参与,结果其中一位在二战开始前就将数百页的原始纸质资料交给了日本海军军部,其中甚至包括运河结构和施工的蓝图。
1944年1月,藤森康夫曾在战俘营拷问过一位美国战俘,得知在战争初期,美国人因担心运河的安危故而经常派飞机巡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盟军节节胜利,现在的巡逻已是形同虚设。藤森认为,随着巡逻的日益松懈,这项突袭计划的可行性似乎越来越高。同年4月初,在吴市潜艇基地召开的情况介绍会上,大致确定了作战计划并拟定了行动的关键指挥人选。
藤森认为,运河的结构决定了位于太平洋和米拉弗洛雷斯湖处的船闸是最易受攻击的,但是此处漫出的湖水能轻易的被事故预案中的紧急处理措施拦截住。于是,目标被转移至加通湖一侧,这里的船闸一旦被攻破,洪水造成的破坏会大得多。根据蓝图中的数据,至少需要六个月才能修复。尽管大家都认为鱼雷和航空炸弹的联合攻击会更有用,但是对于攻击方法还是没有达成共识。而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投放鱼雷和炸弹。“晴岚”机并不擅长于轰炸,更何况需要进行低空俯冲轰炸。这对于飞行员来讲是个技术活,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才可能熟练,而这恰恰是目前这些刚刚会飞上天的日军菜鸟飞行员最缺乏的。经过反复讨论,并结合了驻横滨海军航空队弹药专家的研究,800千克级的航空炸弹是最有效的攻击手段,并且应由十架战机攻击同一个目标。
4月25日,有泉召集了所有的军官进行行动讲解。一块超大的沙盘被用来演示潜艇需要停泊的位置以及接近目标的方法,夜间飞行训练在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就开始了。然而经过多日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再加上飞行员们实在不熟悉“晴岚”战机的性能,有泉辰之助最终决定对巴拿马运河执行自杀式袭击。行动计划在5月上旬发布到每个潜艇指挥官手中,由于路途需要两个月,故六月必须出发,以赶上最佳袭击时间和最佳出击位置。攻击时间定于8月底至9月初某个月光皎洁后的凌晨时分。
日本模型厂商出品的模型封绘,三艘伊-400潜艇前后错落地航行在海面上,空中还有三架“晴岚”伴飞。
伊-400级机库特写,大直径水密机库的设计思路被战后的美国海军借鉴,用以建造巡航导弹攻击潜艇的弹库。
伊-400级潜艇装备的三联装25毫米高炮
第一潜艇分遣舰队的“晴岚”编队行动将由伊-401号艇上的浅村笃志指挥,共计10架“晴岚”参与作战,其中6架携带空投鱼雷,另外4架携带800千克炸弹,每两架一组,摧毁一道船闸。
1945年6月5日,由伊-400、伊-401、伊-13和伊-14号潜艇组成的第一潜艇分遣舰队齐聚七尾港。6日夜间,四艘潜艇连同艇上的“晴岚”机利用拖曳至此的一个大型木制船闸模型进行了轰炸演习,演习要求作战人员强记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15日,训练改在白天进行,6月19日,训练仓促结束。就在这短暂的十余天的训练里,631航空队有两架飞机在训练中失事,4名飞行员丧生。
得知了训练情况后,日本海军第六舰队司令井浦持将开始担心“晴岚”机的适航性问题,并且延迟了后续战机的交付计划。当听到有泉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战机出击巴拿马运河后,他开始考虑是否需要修改该作战计划,将攻击目标改为更有把握的旧金山或者洛杉矶这样的美国都市。在有泉迫于现状,也只能考虑在无法摧毁巴拿马运河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攻击美国本土,以遏制美军的攻势。但日本海军本部在得知这一美国本土攻击计划后,几乎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一时期美军的“超级堡垒”在日本本土的大城市投下了大量燃烧弹,以竹木结构为主体的住宅在这样的攻势下大片的化为灰烬。如果日军胆敢攻击美国本土,不用说能否达成,一旦遭到更大规模的报复日本也无法承受。
1945年6月12日,冲绳失守,在战略上日本陷入绝境。最后一艘巨型战列舰“大和”号在冲绳战役中被击沉,在残酷的海空战中,日本航母以及舰载机部队也基本损失殆尽。此时,太平洋上美国海军的舰艇就足以碾压日本,破袭巴拿马运河还有什么意义呢?日本海军军部随后正式下令,终止突袭巴拿马运河计划。神风攻击的创始者、日本海军军部次长大西泷治郎中将的两句话决定了该计划的命运——“停止吧,太迟了!”
在奇袭巴拿马的作战计划破产后,日本又企图将伊-400级潜艇用于空袭美国海军的前进基地——乌利提环礁。
参与攻击的“晴岚”机被涂装成美军战机外观,每机携带一枚800千克炸弹。
困兽的最后一搏:“光”与“岚”
经过激烈的争论,攻击目标被改为在乌利提环礁的美国舰队。1945年6月25日,日本海军被迫发布第95号令以改变作战策略,宣称以本土的防守抗击为主,并要求第一舰队的“晴岚”号机对停泊在菲律宾附近尤利斯环礁的美军航空母舰进行自杀性进攻。
乌利提环礁作战行动的第一阶段任务代号为“光”,具体是利用伊-13和伊-14号两艘载机潜艇携带4架新型中岛C6N“彩云”高速侦察机前往特鲁克岛,这种海军最先进的侦察机航程可达3700千米。在既定海域迅速组装起飞机后,“彩云”将完成对乌利提环礁附近目标的侦察行动。日本海军坚定地相信,乌利提环礁附近存在极具价值的目标,比如正在维修、毫无战斗力的美国航母。因此,日本海军期待“光”行动为他们带来最新和最准确的情报。
“彩云”机的出击更是孤注一掷的狂想——飞机没有安装浮筒,而且炸弹被固定焊死在挂弹架上,完全是有去无回的自杀性行动。飞机投放升空后,伊-13和伊-14号就不用再等待“彩云”返航回收了,两艇将立即前往香港并在那里接收“晴岚”机,随后赶赴新加坡,与伊-400和伊-401号会合后补充燃料。这样,新的潜艇编队将带着10架“晴岚”,再次接近乌利提环礁,全力攻击环礁附近的美国舰队。
乌利提环礁作战行动的第二阶段任务代号“岚”。此次行动中将利用伊-400和伊-401号上的6架“晴岚”机(代号“潜龙特攻组”)对位于乌利提环礁的美军航母实施自杀性俯冲攻击。行动定于8月17日拂晓展开,伊-400和伊-401号计划于8月14日至15日夜间在预定海域待命。为了迷惑美军,所有“晴岚”机在上艇之前都被重新涂装成美军飞机外观。此外考虑到美军飞机一般常在4000至5000米高度巡逻,“晴岚”机升空后将立即组成编队,每架飞机携带一枚800千克炸弹从南面低空接近目标。为了躲避美机和雷达侦查,“晴岚”编队将保持距离海面仅50米的超低空飞行高度。如果突袭的态势一旦达成,飞机上的观察员就会发送回由长音节构成的无线电代码,表示即将展开攻击。而这一长音节消息一旦中断,就代表飞机已经成功撞击目标。
7月4日,伊-13号奉命携带两架新型中岛C6N1“彩云”远程侦察机前往本州北部的大凑海军基地,随后该艇将于11日前往南方已经孤立的要塞特鲁克。伊-14号于7月14日出发。23日,补充了足够3个月之用的大米、淡水和罐头等给养的2艘“特”级潜艇伊-400号和伊-401号相继离开大凑,他们将在三周内分别前往乌利提环礁东南海域的集合地点汇合。途中两艇将严格保持无线电静默,采用昼间潜航、夜间水面航行的方式接近既定海域。
1945年8月27日,被美国海军俘获的伊-400号潜艇。由于忌惮伊-400号上的强大火力,两艘美军驱逐舰一左一右包夹住日军潜艇,几乎全部舰炮都瞄准了伊-400号。
伊-400号潜艇被俘后,美国海军接收人员登上这艘巨大的潜艇,执行受降程序。图为美国海军跳帮小组登上伊-400号潜艇甲板时的情形。
7月16日,伊-13号在本州以东海域被美国护卫驱逐舰“劳伦斯·泰勒”号(DE-415)发射的深弹和护航航空母舰“安齐奥”号(CVE-57)上起飞的TBM-3E“复仇者”鱼雷机击沉,包括艇长大桥胜男在内的 140名日军官兵全部丧生。另外三艘的航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伊-401号于7月27日当天遭遇到了强烈的海上风暴,艇上雷达天线设备严重受损;伊-400号则在前往塞班以东洋面时发生了一次因电子设备短路引起的火灾,而且在修好之前一直不能下潜。
8月4日,途中遭遇美军驱逐舰并被深弹击伤的伊-14号潜艇在特鲁克进港,卸下了两架中岛“彩云”型机,他们将为伊-400号和伊-401号原定于8月17日进行的空袭作预先侦察。其间,在东京的日本海军第六舰队正计划将同时进行的自杀性鱼雷攻击。8月14日,伊-400号潜艇率先抵达既定集结点,然而却没能在那里等来伊-401号,此时二者尚相距1600千米之远!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乌利提环礁行动可以说已宣告失败。
8月15日,裕仁天皇广播了投降诏书,在亚洲和西太平洋上作战的日军已经停火,但因为3艘潜艇已经就位,日本海军司令部还想孤注一掷,打算将进攻推后到25号。然而16日早晨潜艇便得到命令休战并且返回日本。四天后有泉辰之助被要求销毁所有进攻性武器和3架“晴岚”。日本降军将潜艇浮至海面,挂起黑旗,销毁了所有资料并发射出了所有的鱼雷,其他艇上的“晴岚”机关闭了发动机后被弹射了出去,而伊-400号上的“晴岚”机则直接被推进了大海。
8月27日,日军伊-400号和伊-14号艇先后被发现。伊-14号艇在距离东京东北不到300海里的海面上被穷追不舍的美军驱逐舰“穆雷”号(DD-576)和“达希尔”号(DD-659)截停。一支12人组成的美军跳帮小组登艇后,自知无望的伊-14号艇长清水鹤藏交出了佩刀向美军投降。
当天傍晚,伊-400号同样在距离本州以东200余海里处被一路追击至此的美军驱逐舰“布鲁”号(DD-744)和“曼斯菲尔德”号(DD-728)截停。当缓缓接近伊-400号时,驱逐舰上的美军官兵无不被眼前这艘身躯庞大的“潜水航母”震撼住了。尽管将舰上全部火炮全部瞄准伊-400号并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两艘美军驱逐舰看起来还是显得娇小了许多。而此时,伊-400号上的艇员对围堵而来的美舰也显得极为紧张,甲板上的日军艇员聚拢在甲板炮旁,似乎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即将发生。当附近的美军驱逐舰“韦弗”号(DE-741)赶来支援后,伊-400号最终放弃了抵抗。一支16人组成的跳帮小组登上了伊-400号潜艇,艇长日下俊夫率众缴械后,以舱口全部打开和水面航行状态跟随美舰抵达相模湾。
参与袭击乌利提环礁行动的最后一艘潜艇——伊-401号潜艇在南部真生的命令下,一路全速驶往横须贺港。结果,趁夜航行试图躲避追击的伊-401号还是于9月29日午夜被美国海军“大须鲸”号潜艇(SS-398)上的雷达捕获到。偏偏此时伊-401号的左舷柴油机又发生了故障,结果美军几乎不费气力就登艇将其俘获。美军五人跳帮小组进入伊-401号才发现,乌利提环礁攻击行动的总指挥有泉正在艇上。这样,日军最后的载机潜艇部队全部在海上向美军投降了。伊-400级潜艇是二战期间唯一参加过实战的“潜水航母”,自然也引起了美军的浓厚兴趣。战后,伊-400号和伊-401号艇被运往美国进行分析研究,后与伊-402号艇一起于1946年5月底和6月初在夏威夷瓦胡岛附近海域进行试验,后由美国海军“管口鱼”号潜艇击沉 。
美国海军接收人员在被俘的伊-400号潜艇上升起美国国旗
美国海军接收人员与伊-400号潜艇的日军军官交谈。
战后被美军人员与日军战俘共同操控返回日本本土,等待处理的三艘伊-400级潜艇。
伊-400的经验与教训
伊-400级潜艇水下排水量超过6500吨,硕大的体型确认令人惊叹。但“大”也就意味着贵,建造它所耗的物资与人力相当可观。不仅是伊-400级,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的舰队潜艇共同特性就是“大”,每一级潜艇的排水量都比美、德海军相应类型的潜艇要大上不少。这也是战争期间日本潜艇建造数量远少于美国和德国的原因之一。当然,错误的潜艇设计思路,其根源是日本错误的潜艇使用思想——没有将破交作战列为潜艇的首要作战方式,而是要将潜艇投入到主力舰队决战中。
潜艇数量少,意味着该国潜艇部队巡航、控制的海域面积小,对战局所造成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小。过于追求“大而全”,没有在潜艇单艇战斗力与建造数量之间找准平衡点,是二战期间日本潜艇部队建设的最主要失误。
从技术角度分析,伊-400级虽然实现了潜艇搭载作战飞机的技术创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载机量仅有3架。虽被后人称为“潜水航母”,但作战能力极其有限。且以仅有的3架水上飞机,若想突破当时占据完全优势的盟军雷达与防空力量,无疑是以卵击石。此外,伊-400级潜艇本身的设计还有很大缺陷,潜艇水下航行性能不理想,机库的防弹能力弱,在面对深弹攻击时恐怕难以承受。而且“晴岚”水上侦察/攻击机自诞生之日起就问题不断,直到战争结束时都未能完全解决。巴拿马运河攻击计划的取消,也与该级潜艇燃料不足、长途航行隐秘性差、以及以水上飞机深入敌境实施攻击的成功率低有很大关系。伊-400级潜艇发射飞机时必须上浮至海面,且飞机的发射和回收耗时过长(均超过30分钟),对于潜艇的隐蔽性非常不利。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本为伊-400级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水机机库,以及水上飞机的储存、转运、弹射系统,对美国战后潜艇的技术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美国在缴获伊-400级潜艇后,虽作为靶船击沉,但对其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建造过数艘搭载远程巡航导弹的大型潜艇。早期的远程巡航导弹尺寸巨大,外形也如一架喷气式飞机,因此在这些巡航导弹潜艇上,弹库、发射机构的设计方式,也与伊-400级潜艇有几分相似。
英国M级大型潜艇在拆除305毫米主炮后,曾搭载水上侦察机用于测试,但由于使用价值不高,英国海军并未在此项目上投入过多精力。
被作为靶舰击沉的伊-400级潜艇残骸现在沉睡于美国夏威夷瓦胡岛近海
日本伊-400级载机潜艇舱内细节图
机库内景
主控室
操控室
军官餐厅
发动机舱
士兵住舱
无线电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